近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医疗保障国际交流促进会、荷兰皇家菲仕兰联合发布了《2020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报告显示,随着疫情期间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国人奶商指数整体提升至62.7分,但“意识水平高,知识和行为水平低”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未及时给孩子补充除母乳和配方奶粉以外的其他乳制品。儿童挑食、过多食用零食等问题普遍存在,我国食育工作仍任重道远。
据了解,奶商的概念于2018年首次提出,用于评价中国人正确认识和食用乳制品的能力,反映国民健康素养水平。今年,项目调研继续由零点有数执行,覆盖全国27个城市,包括8个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1000的湖北城市,共回收有效样本4400个。
调研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各有四成以上的成人和儿童增加了乳制品摄入量,乳品摄入的种类也更多元。其中,孩子的乳品摄入习惯改变更为明显。数据显示,41.5%的成人增加了乳制品摄入的种类,1-6岁儿童增加摄入的比例则超过半数。
探究其背后的原因,疫情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消费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对营养健康、提高免疫力的关注度大幅提高。调查显示,96%的公众认为喝奶对提升免疫力的作用大,尤其对乳铁蛋白帮助提升免疫力的价值认同度高。
今年的奶商指数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家长对如何提高宝宝免疫力更为关注,并积极寻求权威指导。调查同时发现,缺少正确的养育知识,仍然是儿童健康成长路上的突出问题。
数据显示,22.6%的家长没有在孩子1岁起开始补充其它乳制品,76.7%的家长表示,孩子在乳制品摄入时存在偏食、摄入量不达标等问题。报告同时反映,参与过食育活动的家长中,有超过80%对开展食育的必要性非常认可,并表示能够帮助他们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对此,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美菊指出:“2020中国奶商指数的提升,见证了持续开展乳品科普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抓住后疫情时代的健康教育契机,开展’食育’工作,丰富公众的乳品营养知识,使公众养成每日饮奶300g的健康饮食习惯,让我们共同收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