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高质量就业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 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更坚实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还应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特邀百位专家纵论优势、聚焦发展。今天(13日)推出:《高质量就业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更坚实》,解读专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
开篇立论
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同时,经济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不断提升。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高涨,劳动者创办企业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创造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实、更加牢固。
有问必答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特别指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更充分更高质量”又如何实现呢?
张车伟:所谓充分就业,更多的是指就业数量方面,现在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左右,可以认为接近充分就业的状态,重点是在后边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质量的就业意味着,不但要有工作,而且自己还要满意,收入水平也要满意,工作条件要满意,这是我们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也是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民生的问题。
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劳动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在您看来,我国的劳动资源优势体现在哪里?
张车伟:应该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成就可能一点不比我们的经济成就逊色。现在经过这40年,教育更进一步发展,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现在也达到了77岁,跟很多发达国家都差不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条件,我们的经济发展才会得以这么迅速、这么稳健。包括今天面对国际上这种不确定的因素,一方面说明我们经济的韧性比较强,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劳动者的素质日益提高。
目前,我国有9亿劳动者,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有4791万人。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释放,“人才红利”将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挖掘“人才红利”的潜力?
张车伟:人口红利意味着我们的经济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随着今后的发展,也需要经济发展转向更高级的形态。比如现在的服务业又开始大幅度增长,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不是说人口多就好,而在于人口的素质。在这方面我们国家这两年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我们现在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中,将近60%是大学毕业生,这就和过去那种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毕业生为主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显然有利于我们创新,有利于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当然也会推动我们的经济向更高级的形态发展,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在您的调研中,哪些因素最影响人才流动?将会在哪些方面逐步发力解决?
张车伟:户籍制度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国家已经基本上快接近于实现目标,也就仅仅限于一线城市、特大型城市的户籍制度还没有完全放开。其他30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户籍一定要放开,完全要放开。下一步城乡的融合发展,也会在这方面做一些体制机制的建设,破解人口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我想今后可能会健全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更加合理地流动。
数说优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2019年1-11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79万人,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将连续7年超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低于控制目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4万人,已经完成全年130万人的目标任务。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