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打价格战早已是共享单车行业的共识,但节省成本、精细化运营、多元化业务并没有让共享单车企业真正实现规模盈利。
今年以来,共享单车行业已经经历过两次涨价潮,每一次涨价都引发一轮对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讨论与反思。
业内各方认为合理的涨价会有助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对企业来说,重资产模式、高运营成本、高折旧率所带来的亏损,仅靠涨价造血很难补上窟窿。
两度涨价
7月26日起,摩拜在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正式实施新的计费规则。上海摩拜起步价从15分钟内1元涨至1.5元,时长费不变,骑行超出15分钟,每15分钟收费0.5元;在深圳等其他城市,起步价从骑行30分钟内1元涨至1.5元,时长费不变,骑行超出30分钟,每30分钟收费1元。
今年3月,共享单车行业已经进行过一轮调价,当时天气回暖,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共享单车行业迎来了用户骑行数的快速增长。
小蓝单车率先调价,自2019年3月21日起,小蓝单车起步价调整为15分钟1元;时长费调整为每15分钟0.5元。随后摩拜单车、哈罗单车也调整了价格。
在这一轮多家企业共同调价之前,用户骑行1小时内普遍只需要1元,调价之后价格直接翻倍。而对比两次调价后的计费规则,第一轮主要调整为分段式计费,第二次则直接涨了起步价。
这种调价模式并不奇怪,共享单车最开始主打的便是“最后一公里”。记者从共享单车行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大多数的骑行时间在15分钟以内。因此,调整起步价可直接提高单次骑行的收入。
目前,上海摩拜单车价格最高,骑行1小时内共收费3元,在深圳、广州等城市骑行1小时内收费2.5元。摩拜单车方面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调整计费规则是为了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未来摩拜会推出骑行优惠活动。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也表示,现在不是一个企业涨价,而是多个企业一起涨价,共享单车行业再按照低价的收费水平,可能整个行业都无法发展下去。
但是,不到半年内共享单车两轮涨价,已经引起部分消费者的不满。共享单车的长期用户阿华向记者表示,如果同样的距离公交与地铁无法到达,她会选择骑共享单车,但起步价继续往上涨就有点过分了。而且现在上海天气炎热,阿华称:“在大太阳下骑单车,感觉要窒息。”如今,相比共享单车,阿华更倾向于坐公交。
难填亏损
如果说,第一次调价是因为天气回暖,行业为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致选择,那么第二次调价则显示了摩拜运营的艰难和对快速实现规模盈利的迫切需求。
2018年4月,美团点评以27亿美元收购摩拜,并承担了摩拜数亿美元的债务。在上市之前的招股书中,美团点评对摩拜赞赏有加,并对未来与摩拜之间的业务协同表示看好。
但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中,美团点评称,为进一步减少共享单车服务的亏损,我们继续重组摩拜的海外业务。因为我们认为该业务无法为平台带来足够的战略协同作用以证明其成本合理。
一年内,美团点评对摩拜态度变化的背后是摩拜的巨额亏损。2018年,美团点评经营亏损110.86亿元,经调整后净亏损85.17亿元,同比上升近两倍。其中摩拜带来了45.5亿元的亏损,占公司亏损总额的一半以上。严重亏损的共享单车业务急需“补血”。
目前来看,提价是一个快速获得现金流的好方法,记者此前获悉,目前共享单车头部企业的日订单量高峰期可以维持在3000万以上,若以这个数字计算,按照摩拜单车起步价涨价0.5元,每日或可增加1500万收入。
但必须要纳入考虑的是,除了涨价会带来订单量减少之外,城市对单车投放数量的限制以及天气因素,都会对订单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在骑行之外,共享单车企业其实早就开始探索营收多元化,希望通过从广告投放、跨界合作,甚至区块链等渠道获取收益。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些方式确实都能获取收益,但规模不大。ofo此前商业化尝试也早已证明了这条路并不现实。
此外,由于政策对单车投放数量的限制和资本关注度的减少,共享单车的增量空间也随着减小。作为共享单车领域的黑马,哈啰出行CEO杨磊此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哈啰出行在100多个城市实现盈利,但因为研发投入很大,公司整体仍是亏损状态。
2018年开始,哈啰出行对更易盈利的助力车业务增加投入,并入局了顺风车、网约车业务。近期,哈啰出行更是联合宁德时代、蚂蚁金服入局了电动车换电市场。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享单车发展至今,从野蛮生长到如今逐渐规范化,通过资本的助推加快了对市场的探索,但同时也导致了其商业模式的不成熟。尽管共享单车平台不断尝试新的盈利方式,但依旧未解决规模盈利的难题,通过涨价来提高收益成为无奈之举。毕竟单车资产较重,运营成本、折旧率也比较高,单单依靠用户骑行费用获取收益目前来看还是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