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企业大规模迁出了?”
最近,这一话题又成了部分外媒的关注热点。
自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在华企业动向就备受外界关注,而“企业离开中国”的话题,更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被拿出来例行炒作一番。
但问题在于,事实果真如此吗?
7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此作出回应。
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言人孟玮对媒体传言予以澄清并对企业外迁真实情况进行了介绍,她表示:中国制造业企业外迁规模并不大,影响总体可控。
其实,近段时间以来不少企业的亲身经历为发改委的回应提供了很好的注脚——他们正用行动证明:除了中国,他们的选择极其有限。
在华企业迁出中国?发改委:已有企业回流
“最近有一种声音称,由于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了外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如何回应?”
7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7月份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如是问到。
“近期在媒体上出现了有关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外迁的报道,个别甚至抛出了‘唱衰’中国制造业的论调。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理性的分析。”
针对这一敏感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回应时首先强调了“客观理性”四字。
而会后最受外媒关注的,则是孟玮接下来给出的“答案”:
“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中国制造业外迁的规模并不大,而且是以中低端的企业为主,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总体可控。”
孟玮的这番表态,迅速引来外媒关注。
新加坡《联合早报》、英国路透社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中国制造业企业外迁规模并不大,影响总体可控。
值得一提的,还有孟玮在发布会上透露的一个“有趣”信息:目前,已有一些外迁企业再次回流到中国。
孟玮表示,企业外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运营成本、产业工人、供应链配套以及交通运输乃至制造业文化等等因素的影响。
正因如此,“有一些已经外迁的企业因为水土不服纷纷回流到了国内。”
可查阅到的部分报道也佐证着上述说法。香港《南华早报》此前就曾报道,一家东莞鞋厂搬迁至越南不到一年,就放弃了价值500万的工厂再次回到中国。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截图
而促使这家工厂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则是“中国和越南之间的工人效率差距”,以及当地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飙升的现实。
离开中国回到美国?外国企业:很难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7月16日也指出,对很多外企而言,用20多年了解其中国合作伙伴后,“放弃”中国绝非好的选项,而更为关键的是,目前中国企业在制造业展现出来的高水平,让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离开中国并非易事。”文章称。
就在发改委新闻发布会的同一天,美国服装与鞋类协会会长里克·黑尔芬拜因代表美国零售商们作出表态:零售公司也不会很快离开中国。
雅虎财经频道网站报道截图
在他看来,尽管特朗普政府当前已明确“发出信号”,希望企业离开中国回到美国,但对同样长期依赖中国生产线的美国零售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没有工厂。我们没有工人。我们没有能力这样做。”里克这样总结自身的“三无”处境。
里克说出的恰是美国政府不愿正视的现实——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即使最后不得不离开中国,美国也不会成为下一个目的地。
《今日美国报》在7月12日的报道中援引具体数据表示,部分美国公司考虑将工厂迁出中国,或者已经这样做了,但去往美国的公司不到6%。
而早早认识到这一点的,还有不少外国网友们: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是天然优势
为什么大部分外资企业不会选择离开中国?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小锐,在华外资企业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近距离地感受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外资企业竞争。
“未来,营商环境以及政府服务和金融配套服务是否到位等,是否对企业有吸引力,将成为中国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势。”他说。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拉里·卡尔普7月15日的一番表态证明了上述观点。
当天,这位美国电气行业大亨一行特意前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表达其对继续在华投资的看好:
“中国的发展变化和改革开放举措,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提供了广阔机遇,通用电气公司希望继续扩大在华投资,加强同中国企业的合作,做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积极参与者。”
拉里·卡尔普的信心,也在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7月15日的报道中得到印证。
报道指出,与所谓“成千上万家企业离开中国”的臆测正相反,外国公司没有排队离开中国。
文章援引数据表示,在华的外国非金融企业的收入正在增加。外国公司的收入2017年增长了13%,2018年增长了近20%,这一趋势在2019年初似乎还在继续。
不仅如此,文章强调,中国市场是全球大型经济体中发展最快的,其吸引力对于在华经营的美国公司来说是无限的。
“美国企业去年总共从在华业务中赚取了约2500亿美元。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如何保护和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不是离开。”文章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