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普指数,靠谱吗?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5-10-12
  • 分享到QQ空间

流言: 最近很多育儿微博在转发这样一条消息,“【判断孩子营养状况公式】考普氏指数:体重/克÷(身长/厘米×身长/厘米)×10,如某3个月婴儿体重6000克,身长62厘米:6000÷(62×62)×10≈16 ;根据考普氏指数标准,指数达22以上则表示孩子太胖;20-22时为稍胖;18-20为优良;15-18为正常;13-15为瘦;10-13为营养失调;10以下表示营养重度失调。”


真相: “考普指数”命名于德国卫生学者伊格纳茨•考普,它其实就是大家现在熟悉的BMI。它可以衡量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但必须结合孩子的年龄和性别,使用动态的评价标准。


考普指数是何方神圣?

先撇开“考普指数”这个名字不看,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公式,是不是觉得非常眼熟呢?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又名体块指数)吗?我们来看看BMI的计算公式:

BMI=体重(kg)÷(身高(m)) 2


根据流言中的描述,考普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考普指数=体重(g)÷(身高(cm)) 2 ×10


根据医学专业第7版《儿科学》教材中的描述[1],考普指数的计算公式又变成这样了:

考普指数=体重(kg)÷(身高(cm)) 2 ×10 4


就算你曾经挂在学校后院那棵著名的高树上,应该也不难看出,将单位换算之后,上面三个公式其实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考普指数”就是BMI。


BMI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初,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运用统计学方法,发现“体重/身高2”指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2]。随后,德国卫生学者伊格纳茨•考普(Ignaz Kaup)将这一指数用于衡量儿童发育状况,并将其普及开来,于是人称“考普指数”。而大家所熟悉的BMI这个称呼,其实是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使用的。


直到现在,在衡量儿童身体发育状况时,“考普指数”这个传统名称依然使用,我们可以将“考普指数”看成是儿童版的BMI。不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发布的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3]中使用的是BMI。为了方便表达和理解,在本文中我们还是统一使用BMI这个标准名称。


评价标准能“一刀切”吗?

既然WHO也使用BMI作为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指标之一,那么我们当然有理由认为“考普指数”是“靠谱”的。但是,指数只是一个数据,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才能使用,流言中所说的评价标准靠谱吗?


对于身体形态相对固定的成年人,WHO给出了一个BMI与身体状况的参考评价标准:18.5-25为正常体型,低于18.5为偏瘦,高于25为偏胖[4]。但对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来说,因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育特点,BMI会随年龄发生明显变化,所以评价必须使用动态的标准,而不能一刀切。


下图是WHO给出的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中,BMI随年龄变化的图表(以男孩为例)[5]: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BMI-年龄图表,男孩。(注:2岁处的断层表示身高的测量方式由平躺转变为站立,站立测量的身高数据通常比平躺测量的数据要偏小。)


这张图表中的右侧纵轴代表该指数在样本呈正态分布时所处的百分位数,图表中两条黄线中间的区域(P 15 -P 85 )被视为正常范围,黄线与红线中间的区域(P 85 -P97 , P 3 -P 15 )视为偏胖或偏瘦,而红线以外的区域则视为过胖或过瘦,再结合横轴的年龄(以及性别),才构成一个相对靠谱的评价标准。相比之下,流言中不分年龄和性别给出的“一刀切”评价标准,无论是从评价方法上,还是从具体数据上,都无法堪称靠谱。


那么,WHO所给出的标准,是否适合中国的儿童呢?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的平均体脂肪率有差异,这一差异对BMI指标必然会造成影响。不过,WHO所给出的这一标准,是通过采集约8500名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的儿童数据得出的[6],可以视为一个国际性的参考标准。


结论:部分证实。 考普指数(即BMI)确实是用来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指标之一,但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别进行综合评价,流言中所给出的“一刀切”标准是不靠谱的。


    • 分享到QQ空间
综合指数
  指数名称 数值 幅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