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末,骚扰电话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走入公众的视野。2018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5G的进程也已经进入到了预商用的关键阶段。然而,技术的飞快进步不仅没能阻止骚扰电话对生活的侵袭,反而使其恶劣影响进一步加剧。
那么在智能手机如此大规模普及的2018年,我国骚扰电话、诈骗电话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数据来窥探2018年骚扰电话的现状。
诚然,近几年来,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骚扰电话、诈骗电话增速明显,正在逐步取代电脑病毒、钓鱼网站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信息安全的新威胁。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数据,2018年10月至11月,骚扰电话举报量为13万件次,其中贷款理财类、违规催收类和股票证券类的举报数为前三位,占比分别为37.6%、14.1%和11.8%。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第二季度,12321接收到的骚扰电话举报量仅近14万件次,可见,临近年末骚扰电话的涨势堪称疯狂。
此外,在2017年年底,在一项针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其中44.7%的受访者经常接到骚扰电话,42.1%的受访者每天至少会接到1个骚扰电话。数据显示,2017年诈骗电话用户标记总量在1.37亿次,其中7、8、12月标记量最大。
通过综合各类举报投诉标记数据对骚扰电话的类别进行分析,有专家指出,多数骚扰电话为商业营销类,广告主商家主要分布在金融、保险、房产中介、教育培训、食药等行业,“涉嫌违法犯罪类、恶意骚扰类电话在总体规模上明显少于商业营销类电话,典型的有诈骗、‘呼死你’‘响一声’等”。
在2018年度第一季度,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第一季度手机安全报告》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腾讯手机管家用户标记恶意电话5994.60万次。其中,骚扰电话以51.23%的占比排名第一,可见骚扰电话冲击着用户的正常生活。
该《报告》还显示,骚扰电话影响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北广深的骚扰电话标记数最多,总数达602.75万,其他上榜的城市也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份,比如上海、武汉、重庆、天津等。不难推测,骚扰电话背后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利,而一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较高,因此成为不法分子的诈骗对象。
另外,根据《2018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2018年上半年用户标识的骚扰电话号码(包括360名手机警卫自动检测声音)约为2943.7万。UT每天骚扰用户的电话号码为16.3万个。
从骚扰电话拦截量来看,在所有骚扰电话中,商业营销类骚扰电话占了很大比重,一般集中在保险、理财、房产等销售行业。其中广告推销以53.0%位居首位,其次为骚扰电话26.5%、房产中介(11.8%)、诈骗电话(5.1%)、保险理财(2.1%)。
在最新的骚扰电话号码源的统计中,记者发现由手机端拨出的骚扰电话最多,占总量的59.4%,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相关部门对固网加强监管等原因,导致骚扰号源逐渐转向手机端,“广告推销”和“金融理财”等最大类型的骚扰电话逐渐开始由业务人员的个人手机拨出。
对此, 工信部在2018年11月2日公布了《关于推进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综合调动各方力量,规范电话营销行为,建立骚扰电话长效管控机制,实现商业营销类电话规范拨打、恶意骚扰和违法犯罪类电话明显减少的目标,营造良好的通信环境。
按照《方案》给出的时间表,在2019年10月底前,各基础电信企业、移动转售企业要全面完善个人用户和集团用户合同管理,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通信资源和业务使用规范要求、用户违约责任,增加骚扰电话拦截和处置相关条款,明确呼叫频次限制和骚扰电话举报处置措施,并逐步替换存量合同或签署补充条款。
需要指出的是,呼叫中心是骚扰电话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此,《方案》提出全面建立禁呼名单制度,用户明确表示拒绝特定行业或业务的营销电话后,不得再次拨打。确实需要通过外呼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要严格控制外呼时间和频次,并在一定时段内留存通话录音。
无疑,没完没了的骚扰电话早已经让人们不胜其烦。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及各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能否根除骚扰电话,目前来看还是要画上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