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看好的中粮地产和大悦城地产的重组正遭遇重重困境。
10月25日晚间,证监会正式发布公告,因中粮地产交易标的资产定价的公允性缺乏合理依据,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相关规定而未获通过。
此时,距离中粮地产“争取在2020年前实现分板块整体上市”的战略目标,仅剩下一年左右的时间。
重组悬而未决,中粮一身无奈,在回应公众证监会否决时也只能让大家静候“公告”。
早在2011年中粮集团内部便有了“地产业务合并,A+H方式整合上市”的初步设想,而这项重大资产重组,却直到2017年才得以正式开启。
2017年7月24日,中粮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开始停牌。8月21日晚间,中粮地产发布内幕消息公告称,中粮地产正探索自中粮(香港)或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收购方,收购大悦城地产控股权益或收购持有大悦城地产有关控股权益直接控股公司的股权的可能性。
历经了八个多月的漫长时间,直到今年3月,中粮地产与大悦城的重组方案才初步落地,然而没多久就收到了深交所的问询函。根据问询函,深交所提出包括本次收购大悦城地产的发行股份价格、涉及境外部门的核准情况及进展、交易方案的设计合理性、定价依据以及重组后产生的协同效应等18个问题。受此影响,中粮地产在复牌后遭遇跌停的打击。
重组是中粮地产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市场激烈,中粮所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和挑战。
2017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控持续深入,融资渠道全面收紧,过去以高杠杆实现高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房企迎来了规模、资金、创新等多重挑战。
尽管有着央企标签,但中粮地产也难以避开这场规模赛。中粮地产披露2018年半年业绩数据显示,在核心业务商品房销售方面,公司住宅类项目(包含权益类项目)实现签约面积42.80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增长13.17%;签约金额 106.07亿。
而保利地产,上半年实现签约金额2153.12亿元,同比增长46.86%。签约面积1453.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93%。
华润置地也在2018年上半年实现签约金额437.8亿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40%。
这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比,却反映出几家央级房企发展的巨大差距。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粮地产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只能拼命追赶规模。加速拿地是一方面,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公司计划新开工项目30个,新开工面积389.28万平方米,同比去年计划开工面积增长179%。
重组也是一种选择。中粮地产董事长周政在2018年中期业绩发布会表示,二两合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粮地产的核心竞争力。
中粮地产和大悦城地产均是中粮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两家公司分别独立在境内外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在股权上不存在交叉关系。2010年3月18日,中粮地产成为国资委保留的以房地产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
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粮总资产854.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74%;公司所有者权益122.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4%;资产负债率85.62%。
大悦城既是中粮集团旗下的商业地产持有、运营平台,也是国内商业地产的头部企业。大悦城地产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40.26亿元,同比下降16.4%。溢利为人民币22.62亿元,同比上升61.3%。
根据中粮地产披露的交易预案,中粮地产拟按资产总对价147.56亿元、每股6.89元,发行21.42亿股,以收购大悦城91.34亿股股份,占大悦城已发行普通股总数64.18%。收购完成后,大悦城将成为中粮地产旗下公司。但这场重组收购存在疑云,并在复牌后被市场表现不满,遭遇跌停。
为了争取行业话语权,为实现‘住宅+商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中粮地产寄希望于重组整合。从后续中粮发展来看,重组会继续,本身央企这两年资产重组力度大,关键是利益取舍的问题,内部的资产关系错综复杂,而且重组本身也要考虑到盈利承诺等内容。
对于中粮地产来说,这是开始,或许也是结束,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