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年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3。从1995年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开始,大豆进口量二十多年间持续走高,2017年总进口量高达9554万吨,总金额397.4亿美元,对外依存度超过87%。用“失守”来定义国内大豆市场,是毫不为过的。
跟大豆相比,被国人归入“杂粮”一类的谷子(小米)、高粱,显然属于“小品种”作物。专家强调,它们品种虽小,却不可或缺;跨国公司也并未放弃这块市场。
事实上,围绕谷子高粱的新品种选育、大田试验推广等环节,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和跨国公司的角力正在悄然进行。日前在齐齐哈尔召开的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现场会上,专家呼吁,不要因为“小品种”就不重视,让谷子高粱步大豆市场失守之后尘;从现在起,就要加大相关研发力度,更要加大对研发的支持。“等到这个市场也失守了,就悔之晚矣!”
“小品种”从古至今优势未变
谷子高粱为什么不可或缺?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刁现民谈到,栽培“粟”和“稷”有8700多年历史的华夏民族,在文明起源之初,之所以选择了谷子,源于它的两大生物学特性:耐瘠薄、耐旱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尽管它不比稻米更有营养,但耐瘠薄、耐旱特性使它在北方种植优势明显,所以长期成为北方人民的主粮。“这两大优势至今仍然能够成立”,并且在消费升级、饮食更注重营养健康的大背景下,谷子如今作为主粮的补充,其利于降压、养胃、健脾的功效,更为人广泛接受。
至于高粱,目前是我国加工转化率最高的粮食作物。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所长、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焦少杰研究员分析其原因,就是“好酒离不开高粱”——现在高粱直接食用的量越来越少,使其逐渐退出主食市场;同时白酒消费量却十分庞大。他解释,中国白酒跟国外烈性酒最大的不同在于单宁,单宁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酚类化合物,成为白酒特殊香气的来源;而高粱富含单宁,正是制酒的优质原料;“酒是陈的香”,就是指高粱酒中单宁产生的成香物质,经久弥醇。
近年来,我国自产高粱的最主要用途就是酿酒、酿醋等酿造业,其余少部分用于食用、饲用。此外,用高粱穗荛加工成的纯天然扫帚也大受欢迎,内蒙古就有十几万亩帚用高粱种植面积,形成一个优势产业。
种植面积萎缩而进口量井喷
“谷子沦为小作物,也就是近40年的事情。”刁现民表示,随着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单产的提高、栽培的轻简化以及谷子本身栽培繁杂和市场需求不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谷子种植面积成萎缩态势,种植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1.5亿亩下降为2000万亩左右。“但我国仍是世界上谷子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国,面积占世界80%,产量占世界90%”。
高粱种植面积排名世界前5位的国家中,非洲占了3个,这跟他们以高粱为主食之一有关。辽宁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员邹剑秋介绍,我国高粱种植面积并列世界第10位。2012年以前,进口高粱数量很小,通常只有一年几万吨甚至不足1万吨;但随着养殖业发展,从2013开始,高粱进口贸易突然活跃,进口量井喷式增加,从2012年的8.66万吨猛增到2013年107.8万吨,2014年、2015年更是分别激增到577.6万吨、1070万吨;近两年虽有所下降,但仍在50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高粱进口国,占世界贸易总量的75.4%。进口高粱主要用于配合饲料生产,也有一部分进入酿造业和食用。
专家表示,种植面积萎缩,进口量井喷,正是这一产业无可回避的基本面。
跨国公司抢滩带来“压力山大”
产业基本面的形成,既受市场大势的裹挟,也反映了产业布局、产业科技布局的战略性考量。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杨广东就此大声疾呼,不要让谷子高粱步大豆市场失守之后尘。
事实上,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建立10年来,已经将谷子生产由长期以来人工间苗、人工除草、缺乏配套机械、效率低下、难以规模化的传统生产方式,迅速转向现代产业化生产方式,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9%提高到2017年的46%,示范区单户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倍以上,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但专家指出,体系虽然得到国家支持,但本质上是一个产业自发组织,国家支持力度比玉米、小麦等大作物相去甚远;在品质育种、品质与栽培、分子育种、产后加工等的原始创新能力上,也比种植面积排前几位的玉米、水稻、小麦等大作物有明显差距。
而在离黑龙江农垦鹤山农场的万亩“国家优质酒用高粱订单种植基地”不远处,就有跨国种业公司的谷子、高粱品种试验田,“跨国公司类似的布局还有不少,”焦少杰明言对此感到很大压力,“这说明人家并不因为品种小,就放弃这块市场。”
相比之下,跨国公司在新品种选育、尤其是分子育种等高技术领域投入巨大,优势明显,“进度快于我们的预期。”刁现民表示。
其实,身在“小品种”,刁现民、焦少杰们并非奢望获得与大作物完全同等力度的支持,他们的期待是,相关决策部门的视野内,能够更多看到“小品种”、小产业。刁现民建议,农业农村部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沟通,设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因联合的基金专项,为产业技术突破提供更强支撑,特别是“为培养年轻人提供一个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