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州“庄园会晤”到北京“瀛台夜话”,全球最重要双边关系的两位领航者本周将在华盛顿第三次聚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至25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而在稍早举行的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上,习近平特别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此次会议还通过数项与对外开放直接相关的文件。在习近平访美前夕,中方一系列表述和举措,有助于为访问营造友善气氛,更显示了以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的决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次“习奥会”堪称“关键时期的关键访问”(国务委员杨洁篪语),然而,其时机也相当微妙。近年来,中美在互联网安全、南海问题等议题上分歧迭现,此访又恰逢中国改革面临攻坚挑战,美国进入竞选周期。如何为中美关系再定调,管控分歧,增信释疑,是双方待解的大课题。
近期经济形势变化,使得中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中国需求减弱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国股市振荡与华尔街共振,人民币汇改与国际化令各方关注,美联储利率决定令全球市场屏息凝神。稳定全球经济与增长是中美共同的责任。经贸关系素来被称为“中美关系压舱石”,很显然,在双方战略层面的分歧暂时难以消除的情形下,强化双方经贸关系,是两大经济体携手合作的现实选择。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若能借此次领导人会晤之机取得重大突破,将为这块“压舱石”重重地加码。
中美BIT是两国当前经贸领域最重大的谈判项目,其意义堪比世纪之交中国“入世”。今年6月,第19轮中美BIT谈判取得进展,首次交换了负面清单出价,正式开启负面清单谈判。谈判已历时七年,虽不及当年“入世”“黑发人谈成白发人”之艰难,但亦耗时良久,已到该峰回路转之时。在访问前一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言人表示,中美两国交换了调整后的投资协定负面清单出价;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BIT将成为此访的重要议题,双边工作团队正在举行密集磋商,“希望最终拿出一个利益平衡、成果丰硕的清单”。这些进程燃起人们的新希望。近日,美国94位大企业CEO集体致信习近平和奥巴马,呼吁尽快拟达成“有意义且高标准的”双边投资协议,希望习近平访问期间能够取得“明显进展”,这反映了美国商界的主流呼声。
从此次习近平访美的行程,也可看出经贸是此访的“重头戏”。首站选在西雅图,而在纽约结束。西雅图及其所在的华盛顿州是美国大公司的聚集地,习近平将在此会见企业界人士并出席高科技论坛,促成中美数十家大公司高管面对面交流,参观美国高科技企业。
30年前习近平首次访美时,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可忽略不计;如今,两国双边年贸易额已突破59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贸易之一。根据美方数据,中国投资辐射美国45个州,覆盖80%的美国国会选区,涉及食品生产、房地产、能源等各个领域,直接给美国创造了超过8.5万个工作岗位。
BIT将令双边投资关系更进一步。“负面清单”模式如果能够付诸实践,还将倒逼国内改革,为中国投资者提供新选择,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与成熟,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
应该承认,在大洋两岸,都存在抵制BIT的声浪。美国有些政商人士认为,BIT将增强中国企业“不公平竞争”的优势,损害美国就业和长远经济利益。有些中方人士则坚称,BIT是“阴谋”,美方试图以经济自由化手段,将中国更深地拖入以西方规则为基础的全球化浪潮。“国家安全”则成为太平洋两岸抵制BIT的人士一同举起的盾牌。这颇似中国“入世”时的老调在重弹。事实表明,人们担忧的中国汽车、通信、农业等产业,不仅未因“入世”而受到损害,反而获得了长足发展。倒是受到过度保护的产业,典型的如证券业,发展迟缓,功能低下,不法行为猖獗。这些经济教训值得人们在思考和判断BIT谈判时牢牢记取。
谈判久拖不决,自然源自双方分歧难消。美方认为中国在市场准入等方面过于保守,而中方认为美国要价过高,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及对中国在美投资的限制上也无实质性承诺。中方自然不会无条件让步,但是,应当看到,BIT的基本取向符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精神。BIT谈判久拖不决,中美双方均需付出高昂成本。企业投资机会白白浪费,朝阳产业苦苦等待资金和人才,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雇员无法及时受到培训而适应新岗位,这些终将汇成巨大的国民福利损失。双方领导人应当果断拍板。
1979年,邓小平访美,将中美关系引入正确方向,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数十年和平稳定的国际大环境。中美关系需要新突破。我们期待第三次“习奥会”给全球一个惊喜:BIT向前迈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