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程度加剧,中国养老业面临挑战升级,未来人们可能面临“老无所养”的困境。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养老从业人员缺口较大,且整体专业水平较低、人才流动率高,难以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
9月24日,民政部发布了《“两高三低”,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何处寻——基于23000多名养老从业人员的数据分析》报告(下称“报告”)。
该报告由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数据分析课题组完成,通过对全国养老机构直报系统中23万多名从业人员的统计分析,结合对中西部13个省市54家养老机构调研情况,总结了目前中国养老机构从业人员面临的困境,并建议对养老从业人员建立合理的福利制度,加强培训,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
“两高三低”:人员流失率最高可达八成
报告总结,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存在着“两高”问题——人员流动率高、劳动强度高;“三低”——工资收入低、社会地位低、服务水平低。养老从业人员人才缺口较大,总体的专业水平偏低,人才体系建设存在着较大问题。
数据报告显示,养老从业人员中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和类型分布都不尽合理。养老从业人员中女性占比为64.12%,接近男性的两倍;46岁至65岁之间的从业人员占比超过一半,而青壮年劳动力(26岁至45岁)占比不足三分之一,90后的从业人员占比仅有2.93%;此外,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养老护理人员仅占42.12%,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缺口。最为缺乏的是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2.21%。报告指出,急需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建设来满足养老机构的发展需求。
北京寸草春晖养老院院长王小龙说道,由于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低等原因,“有点办法的就不愿意干这活”,很多人干这行是出于无奈,所以多是“来自农村的、四五十岁的女性”。在寸草春晖养老院,女性护理员占九成以上,护理人员中男性尤为缺乏。
王小龙说,护理员其实也属于专业技术的工作,但男性非常难招,其劳动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调研发现,养老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一个护理员往往要照顾6、7个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很多养老护理员都曾工作12小时以上。
但统计报告显示,有近九成的养老从业人员薪金在3100元以下,在1101至2099元之间的占41.92%,且社会保险覆盖率低,大多数机构只能为从业人员提供养老保险。
这成为养老机构招聘难、人员流动率高,制约养老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发展的主要原因。报告指出,随机抽查中发现许多从业人员入职后不足一月即离职,广州市民政局的调研发现,养老护理员的流失率一般在40%左右,个别民办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流失率高达八成。
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率往往更高。王小龙说,“行业基本就留不住年轻人,有的养老院可能招几个,一年以后就没了。”高流失率造成了招收青壮年劳动力的高成本——培训费和保险费给养老院带来了很大压力,年轻人很快流失又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导致了年轻劳动力需求常年无法填补的恶性循环。
仅一成从业人员取得职称证书
2011年,民政部曾印发《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人的目标。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估测,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300万-500万人。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张欢曾指出,如要实现民政部的目标,每年应当培养200万养老护理员。
但全国开设养老护理专业的职业院校仅有十几所,拥有专业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与需求相比,可谓杯水车薪。报告显示,仅有11.11%的从业人员取得了相关的职称证书,其中6.85%为初级职称。现阶段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非常低,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中国公益研究院老年福利研究中心副主任高云霞说道,在目前情况下,强制要求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是不现实的,“很多养老机构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主要招聘40、50的农村妇女来补充缺口,再通过培训取得资质,资格的普及肯定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与此同时,调研发现养老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导致接受培训和考取执业资质难度较大。在近10万个有效数据中,本科及以上的占比仅为7.18%,而高中及以下的从业人员占了绝大多数,高达77.19%,这制约了后期职业再教育和技能提升。
王小龙说,养老护理员资质并不是像医生、护士那样有国家的统一标准,上升到国家的成长序列,且跟待遇收入和未来发展挂钩,因此人才缺乏上升的渠道,职业本身的专业性没有得到重视和认可。
激励政策和配套制度仍缺位
养老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要从培训、补贴、职业资格等方面“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但目前配套的激励政策仍未出台,制度设计尚未完成。
报告建议,将养老服务人才纳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专项规划。其中,建立合理的薪酬及福利体系和打通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发展的上升渠道是关键。报告提出要完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让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与专业技能等级、从业年限挂钩,保障其劳动报酬和其他权益的落实,以减少从业人员的非正常流动。
高云霞表示,就业保障、社保等配套措施和社会认可度都很重要,提高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塑造一种崇高的职业形象,才会有人愿意从事养老服务业。
此外,报告还提出把养老护理员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而非技术工人队伍,创新政策设计,参照医护体系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打通向上发展的渠道。
报告还指出,智能化养老将是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应鼓励养老机构探索智能化的服务方式,对养老机构增添智能化养老设施给予配套支持、减免相关税收,降低养老服务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