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生、教师等体制内的“单位人”而言,评职称在其职业生涯中向来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3年乃至5年间,这些职业的职称评定制度或将发生变化。
近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求是》杂志上撰文称,为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职称评定将避免“唯论文”或“唯外语”取向,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并对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
公开资料显示,现行职称制度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间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制度,共涉及29个职称系列的7300万专业技术人才,典型的如教师、医生、工程师等。
不同职称级别对应不同的薪酬、津贴,其名额、评定标准大多由主管政府部门决定。以医生为例,其职称从下至上,分别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这四个级别,每晋一级需符合相应的论文数、工作年限等要求。
在尹蔚民看来,职称制度在过去30多年间,对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问题。
为此,人社部拟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用5年时间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的职称制度。
杜绝“唯论文”、“一刀切”
解决办法首先从梳理限行职称系列入手。尹蔚民表示,人社部拟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取消个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增设新兴职业领域的职称系列,同时把现有11个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设置到正高级,打通这些职业的发展通道。
其次,要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和相应机制。在尹蔚民看来,品德、能力、业绩是职称评价需重点考虑的三个方面,尤其要把品德放在首位,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在能力和业绩方面,尹蔚民表示要“凭实绩论英雄”,不把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要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而一直广为诟病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今后也不再作统一要求,而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决定。
与论文、外语等学术标准相对应的,是注重实践成果的“代表作制度”。尹蔚民表示,人社部将探索以专利成果、教案、病例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的要求,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改变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和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除职称评价标准,评价机制也将出现变化。尹蔚民表示,目前的职称评价机制,还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范围覆盖不全面、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而改革重在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把同行专家等业内评价、社会评价引入评价体系,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申报渠道和审评通道,让非公领域专业人才在职称评审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尹蔚民还表示,职称制度的前面连着人才培养,后面接着人才使用;因此在改革职称评价体系的同时,人社部还将根据不同职业、单位和岗位特点,设置不同的人才使用模式。比如对于通用性强、广泛分布在各社会组织的职称系列和新兴职业,可采用评聘分开方式,符合条件者即可参加评审,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总而言之,尹蔚民认为,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重点处理好“放管服”的关系,其中“放”是方向,即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医院、科研圆锁、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