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金昔日掌门人朱云来以金融专业人士的名义参加了2016年绿公司年会,并接受现场提问。在评价过去的三轮股灾时,朱云来表示,指数是市场行为,不能当做政府的业绩指标。政府应放弃对股指的期待,将指数当作业绩来进行人为调整是不可行的,不能期待用1万亿资本来撬动市场的60万亿。
自从去年股灾发生以来,市场对三轮股灾的评说并不少见。但朱云来的这番评价显然是独树一帜的。因而也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虽然话语不多,但内涵却特别丰富。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政府对股指充满期待;二是政府将指数当作业绩来进行人为调整;三是用1万亿资本来撬动市场的60万亿。而从这三层意思的表达来看,朱云来是持否定意见的。
朱云来的说法,确实不乏新颖之处。虽然说政府人为调整指数的说法市场上并不鲜见,但政府将指数当作业绩的说法绝对是独家的。这也是笔者之前闻所未闻的。实际上多年前,笔者甚至有过类似的建议,就是要将股指的涨跌当作对证监会主要领导的考核指标,以此促使管理层能够更多地呵护股市,而不是对股市的涨跌不闻不问,甚至人为地打压股市。没想到如今朱云来却说,政府将指数当业绩了,这让我有些吃惊。因为在我看来,政府根本就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政府部门因为对指数充满期待,因而有时人为地对市场进行调整,但却明显没有把指数当业绩来考核。
政府人为地对指数进行调整的做法在股市里并不鲜见,如2014年牛市的起步阶段,政策面对行情的一路呵护当是最好的见证,特别是官媒的一路保驾护航,甚至鼓吹“4000点牛市才起步”,这几乎达到了赤裸裸的地步。这无疑可以视为是政策对指数充当期待的一个见证。那么,为什么政府要对指数进行人为调整,为什么对指数充满期待呢?这个问题恐怕就涉及到股市的根本性问题了。
政府为什么对指数充满期待?归根到底在于政府对融资的期待。根据民间的说法,中国股市是一个圈钱市,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融资服务。一方面是让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另一方面是让上市公司能够实现更多的再融资。而要实现这个功能,实现最大化的融资,这就需要有指数的上涨来作为保证。因为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股市是很难实现融资功能最大化的,甚至IPO的融资功能只能进入停顿状态。就此而论,政府不是把指数当业绩考核,而是把融资当业绩考核,这是本人得出的与朱云来不同的结论。
而政府之所以要营造2014年~2015年的那一轮牛市,其目的也就是为了最大化地实现融资的需要。毕竟实体经济处于滑坡状态,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是希望股市能够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实际上这一点也从每月IPO公司的数量增加从得到了体现。比如2014年下半年的时候,每月IPO的数量只有10余家左右,但到了2015年5月、6月的时候,每月IPO公司的数量超过了50家。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对指数充满期待的原因所在了。归根到底是为了融资的需要,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股市的宿命。它所暴露出来的是中国股市的定位问题。中国股市的定位问题不变,股市为融资服务的主要功能就不会改变,政府的这种期待也就不会改变。
至于说到“用1万亿资本来撬动市场的60万亿”,这是股灾时期的特殊做法,这是政府维护股市稳定的职责所在,也预防了可能引爆的金融性系统风险,这种救市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说1万亿资本本身并不能撬动60万亿市值的市场,但它可以撬动投资者的信心,可以撬动更多的资金入市,达到稳定股市的效果,这是无可非议的。在这个问题上,朱云来的说法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