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3月落地,细则还未出,中国制药行业已发生地震。根据新政,仿制药门槛骤然提高,2018年底是最后期限。由于中国仿制药质量普遍低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成本几乎等同于新药审批的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武贤表示,原来做一致性评价的成本是50-60万元,最近国家提出更高要求后,“现在300万是人情价,一致性评价刚开始,如果正式开始以后,一致性评价将来的价格将在500万以上,这个投入是很大的。”
申万宏源发布报告称,中国有约11万个化药批文,按500万/个费用投入测算,假设十年完成全部再评价工作,全行业面临5500亿资金投入,平均每年投入约550亿,占中国医药行业收入约5%,而当前行业平均研发投入仅占收入约2%。
但这一预估仍过于乐观,更多制药业内人士认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成本在800万以上。“有的仿制药是按照原研药做对标,再评价成本就较低,几十万就够了,但更多仿制药是三仿、四仿对标,再评价相当于重新研发,原来很多数据都是错的,这个成本很容易就过千万了。”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表示。
所谓“对标”,是指仿制药应参照原研药的质量和疗效标准,成为与原研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药品,在临床上与原研药可相互替代。在原研药专利期到期后,其他企业可使用药物的化学合成物专利,自行开发配方工艺并合法生产仿制药,以其低价优势节约社会医药成本。
但在中国,为快速发展仿制药行业,“对标”标的物被扩大化。“标的物不只是原研药,还有已经上市的仿制药。” 史立臣介绍说,这造成“越仿越不像”的问题,A仿制药与原研药相差20%即可审批上市,B仿制药再与A相差20%也可审批上市。误差积累之下,“仿到第三轮第四轮,已经与原研药不是一回事儿了。”
重新以原研药为“对标”,是纠正历史误差,提高仿制药质量,开展一致性评价的关键。但同时,以原研药为对标也将推翻大多数仿制药企业原有的生产标准和流程。其中,成本最高的临床试验环节也将推翻重来。“国家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试验标准,原来受试者要求24人,现在要求48人,这是其中最大的成本。” 陕西必康制药集团副总裁何宇东表示,仅临床试验环节,北京协和医院的报价已经涨到400万元,上海一些大型医疗机构的报价也在300万元以上。
高价之下,寻找合适的临床试验机构接单仍然困难。“目前,全国有近500家临床试验机构,其中仅有不到200家做过药品一致性评价和临床试验。”据上述成都企业总裁介绍,尤其去年底国家食药总局开展临床试验数据审查,80%的临床试验数据涉嫌造假、不规范问题,数十家临床试验机构被点名。“近期,很多机构还在做复核和补漏工作,接新单的很少。”
临床资源紧缺导致一致性评价有可能从“三年工程”拖延为“十年工程”。“200家临床机构做17000个基药批号,排队开展至少需要十年时间。”任武贤建议,应该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可溶性药物和难溶性药物,加快审批速度。
供需失衡给中介机构带来机遇,CRO(医药研发外包)行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中国,除少数药企具备研发和试验能力外,大部分药企都通过合同形式,外包委托CRO公司为其完成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发、试验和申报工作。CRO公司按照项目总报价的5%-10%收取佣金。经过半年的临床试验数据审查,CRO行业也在“大清洗”后提高了议价能力。“原来是药企挑CRO,现在是CRO挑药企,供需关系改变了。”一家北京CRO公司负责人表示,一年前,他们的佣金在5%以下,现在已经在8%左右。“几乎翻倍,单品种佣金都在20万以上。”
国信证券报告称,一致性评价对应的市场规模在1500亿元,这其中CRO行业承接了相当大的部分,包括药学评价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数据检测服务。而在临床试验机构稀缺的条件下,资源丰富的CRO市场价值更加明显,将成为企业顺利开展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重要支持力量。
下一篇:ABS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