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思科之后,又一家国外企业宣布与浪潮集团(下称浪潮)合资,以满足中国对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要求。1月19日,浪潮与美国迪堡公司(NYSE: DBD,下称迪堡)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主打国内的自动柜员机(ATM)市场。
迪堡成立于1859年,是世界上最大的ATM供应商之一。浪潮成立于1945年,向中国金融机构等提供包括服务器在内的IT设备和软件。
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名为浪潮金融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浪潮和迪堡分别持有51%和49%的股份。两家公司希望,合资公司能利用双方在服务器和ATM机上的各自优势,向国内银行提供一个涵盖现金类、非现金类、票据类产品的全套解决方案。
“我们的目标客户很清晰,主要就是银行业,向它们提供满足客户需求和国家‘自主可控’要求的智慧网点方案和产品。”浪潮集团内主管金融业务的副总裁孙成通说。
孙成通介绍,在合资公司的人员构成上,董事长将来自迪堡,首席执行官来自浪潮,其它高管将由双方委派或市场招聘。
“合资公司首先要符合国家对自主安全可控的要求,”迪堡金融设备有限公司的大中华区总裁顾可维表示,“在此基础上,合资公司更希望能够通过创新,更好地满足国家的需求。”
早在1980年代,迪堡的ATM机便已进入中国。近年来,随着国家鼓励采购国产品牌,迪堡在国内的销售占有率出现下滑,现已低于10%。
2014年9月,银监会、发改委等政府机构联合发文,要求中国到2019年掌握银行业信息化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术,并使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在银行业总体达到约75%的使用率。顾可维介绍,自己与孙成通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年半前。银监会的这份文件无疑成了双方合资谈判的背景。
不过,与迪堡的合作只是浪潮近来拓展业务范围的一部分。最近半年,浪潮与国外科技公司互动频繁。2015年9月,在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浪潮与思科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双方承诺共同研发网络技术与产品,浪潮同样占股51%。1月14日,浪潮与德国软件公司SAP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将双方的软件进行集成。
除浪潮之外,清华紫光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世纪互联等本土企业近来均成为国家推动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受益人,与英特尔、微软等西方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达成股权转让。
“国家倡导‘自主可控’的政策,意在打造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同时,国家也鼓励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国外技术,经过消化、吸收之后,提升国内企业的整体能力。”孙成通如此解释合资的逻辑,“这两点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很多西方企业并不愿在公开场合评论中国政府的政策。但中国美国商会每年发布的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不少企业对这种“以技术换市场”的合作方式有所保留。根据美国商会的报告,“中国保护主义增强”在2015年再次跻身在华运营商业挑战前五名,是2010年后的首次。在信息和知识型服务业领域,受采访的美国公司认为,“市场准入限制”、“本土合作者和股权占比要求”是抑制他们在华投资能力和意愿最重要的两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