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11月15日向媒体通报,中国东北地区空气严重污染形势已有所缓解,有望改善“雾霾围城”的现状。随着冷空气的到来,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周”也将结束。
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介绍说,上周末以来,东北地区已无城市有严重污染状况,出现重度污染状况的城市数量也不断减少,空气质量不断改善。预计到20日左右,东北地区北部的空气将会以优良为主,中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局部地区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这一消息让东北地区的广大群众松了一口气。因为自从入冬供暖以来,整个东北地区就中了“霾伏”,PM2.5数值急剧飙升、爆表。一些大城市的PM2.5值甚至超过了1000点。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PM2.5值超过300 即表明非常危险,正常门槛值应该在20以下。哈尔滨,沈阳等城市不得不采取学校停课、封闭道路和机场等措施来应对雾霾挑战,以尽可能减少其对人体的健康危害。
同是“天涯沦落人”,上周京津冀地区也遭遇了相似的空气污染过程。从11月10日开始,北京迎来今年入冬之后的首轮空气污染过程,从13日开始,浓重的雾霾让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持续高达200以上的“重污染”级别。针对重霾天气,13日上午8时,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正式发布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北京市气象台在也连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北京处于雾与霾的“双黄”警报之下。
不过,终于等到冷风来,15日夜间的一场降雨结束了北京持续一周的雾霾天气,16日11时AQI实时查询为68,空气质量水平重新回归“优良”级别。北京持续超过60小时的空气重污染“警报”已解除。
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地区这次的空气污染过程基本相似。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除了冬季供暖供热和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之外,环保部门调查发现,入秋以来的秸秆燃烧、部分污染企业顶风违规排放也是重要原因。东北华北地区重工业、耗能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则是造成这次重度空气污染过程的另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