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实习生韩甜报道一位经济学专家发表的教育观点引发社会热议。
近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鞠建东等人撰文称,在一个知识化的时代,大学是知识创造、传播的关键节点,没有县域大学这个关键节点,县域经济就会被边缘化,失去活力。
他预计,过去40年席卷全国县域经济的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大潮会逐渐稳定,而“县里办大学”的浪潮必然到来。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时就有过这样的提法,‘县里办大学’既不新鲜,可行性也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重要的是办好已有的高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那么,“县里办大学”的实际情况如何?
在江苏、浙江等地,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已经实现了“县县有大学”,且数量还在增加。但在一些中西部地区,有的县级大学城则一地鸡毛,为盲目投资付出了代价。
对于“县里办大学”的政策倾向又如何?
目前,河南、贵州等省都已明确提出,原则上不在县域布局高校。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专门要求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但没有提到高等教育。
县域欢迎高校
县域为什么需要高校?
鞠建东的文章指出,产业升级依赖人力资本的供给,也就是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的增加,从而提高知识创新的供给。我国县(市)平均人口大约是50万。在一个知识化时代,50万人口至少需要一个大学来提供基本、稳定的人才需求。
此外,每个县都会有特色产业、传统行业,而这些特色产业、传统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学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科研、教育中心来支撑。
截至目前,一些有特色产业的县确实设立了相关的高校。比如浙江在义乌设立了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创业教育、创意教育、国际教育为特色;在东阳市横店镇设立了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以影视为特色、涵盖相应领域相关专业。
近十几年来,“县里办大学”一直在快速增加。宁波大学学者徐军伟2018年就指出,县域办学成为江苏、浙江两省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动向。
徐军伟统计发现,当时浙江省108所普通高校中,有42所高校(含分校区)落户县域(包括非中心城区的区),占38.8%;当时江苏省普通高校166所中,有35所高校落户县域,占21.1%。
他还发现,当时浙江省61个非中心城区的县(区)中,有25个县(区)已有高校(含校区)落户,占41%;当时江苏省50个非中心城区的县(区)中,有21个县(区)已有高校落户,占42%。
其中,越来越多的县撤县设区,融入中心城市,这更说明了高校与区域经济转型的紧密关系。
在“县里办大学”的趋势下,江浙出现了越来越多“县县有大学”的地级市,包括杭州、南京、无锡、苏州、镇江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地方的中心城市经济日渐发达,县域设置越来越少,比如杭州市只有“两县一市”,无锡只有两个县级市,南京则已为“无县市”。也就是说,高校虽然建在县里,但这些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与中心城市紧密融合在一起。
一个鲜明的案例是,长沙县有16所高校,数量位列湖南全省县域第一。但长沙县地理位置优越,紧邻长沙主城区,处于长株潭都市经济圈的核心地带,黄花国际机场也坐落县内。2021年6月2日,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支持长沙县撤县设立星沙区。
不过,长沙县16所高校里只有3所本科,其余13所均为高职院校。2021年底,长沙县政府提出“全力支持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在星沙建设新校区”,未来长沙县或将出现重点大学的身影。此外,《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
县域欢迎高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建设高校可以直接拉动投资。鞠建东在文章中写道,假设每所县域大学的建设周期为10年,每年需要10亿元投资,那么2000所县域大学今后10年每年需要2万亿元投资需求。
徐军伟的文章写道,浙江省是在2008年左右进入到这一轮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期。2008年以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经济危机对江浙两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浙江省,由于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国家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地方政府急于寻求好的投资项目来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因此高校县域校园建设进入到县级政府保证投资增长的项目名单。
高校县域校园的建设一般由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建设用地,有的甚至由地方政府全额投入校园建设费用。比如,公开信息显示,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宁波大学梅山校区全部由地方政府出地出资建造,相关校区资产登记在学校名下。
县域都能办好高校?
短期能拉动投资,长远能产出人才,让一些县域对“办大学”趋之若鹜。
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县域,有学者甚至总结了“三高”现象:高校、高铁、高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三高”的作用异曲同工,它们普遍位于城郊结合部或工业区,作为主城区的延伸,是城镇化重点推进的方向。
县域大学城,是“县里办大学”发展的高阶形态,地方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吸引多所高校抱团式迁入。在布局方面,这些县域大学城有两个重要功能:为“蜷缩”在省会等中心城市的高校提供新发展空间,或拉动崛起中的都市圈、城市群建设。
以广西南宁市扶绥县为例,当地大学城有7所高校,其中3所本科,其中的2所本科高校总部位于广西其他地市。
这座大学城位于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被称为首府南宁“后花园”,距吴圩国际机场约15公里。围绕着南宁首府经济圈,南宁市已建设了三个县域大学城(其中武鸣县已撤县设区)。
还有的县域建设大学城是因为其有高校基础,这样的情况较少,江西共青城是一个典型。共青城是九江市代管的县级市,市内有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共青科技职业学院、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城校区)3所高校,有的已经建校近40年。
2016年,共青城开始建设共青科教城,陆续迁入江西省内5所高校。目前,共青城已汇集8所高校近8万名师生。2021年9月,共青城职业教育大学园项目正式动工,这座县城将形成“南有科教城、西有职大园”的格局。江西省十几所公办职业院校有望入园办学,未来共青城将集聚20所高校、20万大学生。
但也有一些位置偏远的县域大学城并不成功。
2012年8月,贵州省独山县大学城开工,规划占地约1.5万亩,总投资约135亿元。独山大学城计划容纳10所大学,在校学生8-10万人。过往信息显示,计划来此办学的除了国内211高校,还有来自北塞浦路斯的高校。
独山县位于贵州最南端,直到现在,独山大学城还在建设之中。一所名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当地高校在这里设立了独山校区,招收民族预科生。另一所本部在邻县的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曾在这里短暂办学,但2017年3月,独山校区全体师生搬回了本县新校区。
2020年,独山县耗资上亿元兴建“天下第一水司楼”疑似烂尾的消息引爆网络。同时公开的,还有当地对此前因盲目举债、乱铺摊子遗留的烂尾工程问题进行整改的消息。
高校如何布局
县域欢迎高校,但高校是否欢迎县域?对于双方来说,想法并不同频。
一名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高校迁往县城,往往会让教师、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大多数不在县城安家,‘走教制’使得教师像是‘候鸟’,上课来,课后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高校办在小县城里,没有高校聚集,学生们如同处在‘孤岛’,缺少文化氛围。”
2021年10月,贵州省教育厅表示,在远离市州中心城区的县设置高等学校,存在招聘师资难、招生难、保障不足等现实问题,综合考虑全省高等院校资源布局,在当前县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条件下,原则上坚持高等学校不设置在县。
“国外一些名校就是建在村镇上,也可以办得很好,但国内高等教育首先还是要办好已有的大学。目前有的建在大城市里的省属大学,都存在招生难、师资弱、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如果办到县里去,问题可能会更突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从高校布局角度来说,“县里办大学”要因地而异。北京等大城市需要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因此提出了“区区有高校”,但还有一些省份已明确对“县里办大学”说不。
山东省教育厅2021年8月印发通知要求,新建学校不得存在多校区,不宜远离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2021年四川省教育工作视频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重点向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布局,其他地方原则上以办好现有高等院校为主。
今年1月发布的《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原则上不在县域布局高校。
但在发展经济冲动下,地方政府难免蠢蠢欲动。
今年3月,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咨询,长垣大学城何时能够动工建设。长垣是河南省新乡市代管的县级市,长垣市委的回复称,正在与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对接,充分了解各院系需求,待有关事宜敲定后,尽快动工。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本专科录取人数1001.32万,录取率92.89%。也就是说,100%高中毕业生可以读大学的日子将不远。在这种情况下,新建高校数量过多,恐将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有的省份已经提出,原则上不再新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在储朝晖看来,关键还是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如果建设了校园,招聘了教师,但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不合格,也就是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县域高校里,土生土长的高校凤毛麟角,大多数高校是设立的新校区。对于异地办学,教育部明确表示从严控制。
《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确需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严控数量、严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