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介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关情况。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欧鸿介绍称,今年1~2月,全国投资增长12.2%,比2021年全年提高7.3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稳中向好,1~2月增长8.1%,较去年全年提高7.7个百分点。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
“中国制造”影响力持续攀升
红星新闻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积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既对当前稳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又影响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后劲。
那么,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在推动项目建设过程中,又该如何破解要素保障难题?
针对红星新闻记者的上述提问,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副司长郑剑分析了重大项目投资过程中的难点所在。他表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不仅投资规模巨大,而且往往需跨省跨区域协调,也常常受用地用海、环境保护等因素制约,协调难度比较大,审批周期比较长,给加快项目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和挑战。
为解决该问题,郑剑从三大方面介绍了下一步具体工作方向。
第一,在完善要素协调保障机制上,要会同各相关部门增强工作合力,定期组织协调重大项目要素保障问题,推动对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加大环评和水土保持等审批支持力度,推动项目加快履行报批程序。
第二,要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抓紧下达剩余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深化行业改革,增强企业融资和筹资能力。督促加快投资计划执行进度,确保项目开工后稳步推进项目进度,有效增加实物工作量。
同时,还将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优先支持存量项目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提高存量盘活项目比例,形成以“存量带增量”的良性投资局面。
第三,要进一步强化要素统筹平衡。针对项目面临的落地、用林用地用海等突出问题,用好跨区域补充耕地统筹机制,在推动做好资源要素匹配/供应和预留,依托“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工作机制,对已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大铁路项目等加快办理报建手续,早日实现实质性开工。
疫情之下,身边的医院不给力?
国家发改委:大力增加人民身边好医院、好医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政府投资要更多向民生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疫情之下,医疗资源紧缺的状况逐步显现。面对多重民生问题,发改委的投资安排会作出怎样的变化?
“民生连着民心,解决好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老百姓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说。
在解决重大民生问题上,孙志诚表示,发改委首先要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上下功夫。疫情之下身边的医院不给力、老龄化叠加“三孩”政策,一老一小怎么办?这些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都是发改委今年的工作重点。
为此,孙志诚透露,2022年仅社会司安排的社会民生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就达到730亿元。同时,发改委将积极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的建设,筑牢基层公共卫生防控“第一道防线”;支持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大力增加人民群众身边的好医院、好医生,着力减轻病人异地求医的负担。
在“一老一小”问题上,国家发改委将重点支持公办养老托育机构建设,创新性支持普惠养老、普惠托育、普惠幼儿园、全民健身等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孩子的“入园难”“入园贵”,老人的安心养老服务何处寻、群众健身去哪里等难题。支持残疾人服务设施、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儿童福利院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优抚医院、光荣院等设施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兜牢社会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