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白酒是泸州市的优势产业,也是泸州市的支柱产业。通过“大数据+”建设泸州市白酒行业社会信用指数体系,拓展大数据在泸州市白酒行业的创新应用,有助于泸州市统筹白酒行业监管数字化,丰富白酒行业决策依据,有力支撑和服务白酒行业高端化发展,助力打造泸州酒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优势。
2019年—2023年,泸州白酒行业发展稳步向前,白酒行业社会信用指数年均复合增长4.13%。六大分项指数中资本实力指数年均复合增长7.97%;营运能力指数年均复合增长3.26%;盈利能力指数年均复合增长2.45%;发展潜力指数年均复合增长2.64%;偿付能力指数年均复合增长3.36%;信用风险指数年均复合增长0.64%。2023年,泸州白酒行业社会信用指数稳步上升,下设六大模块指数中资本实力指数大幅上升、营运能力指数小幅回调、盈利能力指数止跌回暖、发展潜力指数承压下行、偿付能力指数提速上行、信用风险指数缓步提升,总体呈现出“行业大环境偏弱,地区发展韧性凸显”“企业面临挑战,营运能力有待提升”“企业信用评级建设提升,保障日益完善”等特征。
未来,随着白酒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泸州市需在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创新、深化产业链合作、强化政策服务建设等方面做足功夫、做好文章。
一、指数编制背景
泸州又称酒城,是世界上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最佳原产地的唯一叠合区,泸州老窖、郎酒“两朵金花”,仙潭、三溪、玉蝉“三朵小金花”等泸酒品牌产品,传承中国白酒泸州产区历史文化、酿制工艺、名酒品质,为世人所熟知。泸州酿酒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绵延两千多年,造于汉代的麒麟温酒器是国家一级文物和泸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被专家誉为泸州酒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建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的国宝窖池,是我国现存建造最早、持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酒窖池,有“中国第一窖”之称。泸州老窖拥有50年以上窖龄窖池10086口,100年以上窖龄窖池1619口。千年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精湛的酿制技艺,造就了高品质的泸酒。泸州先后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酒业协会授予“中国酒城·泸州”“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的称号。
白酒是泸州市的优势产业,也是泸州市的支柱产业,泸州市酒业发展促进局与杭州数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泸州白酒的产业优势和成熟的大数据技术,联合编制和发布“泸州市白酒行业社会信用指数”,通过“大数据+”建设白酒行业社会信用指数体系,拓展大数据在泸州市白酒行业的创新应用,有力支撑和服务酒业高端化发展,助力打造泸州酒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优势。
二、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社会信用指数解读
(一)泸州市白酒行业社会信用指数稳步上升
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社会信用指数稳步上升,达到155.08点,较上年增长5.20%,具体运行情况见图1。
2023年,泸州市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三个核心产区”,加快建成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深挖产区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全力以赴拼经济、推项目、搞建设,推动白酒产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泸州市白酒行业社会信用指数下设资本实力指数、营运能力指数、盈利能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偿付能力指数、信用风险指数6大模块,2023年六大模块指数呈现出“四增两降”态势。
(二)资本实力指数大幅上升
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资本实力指数大幅上升,达250.48点,相比上年增长11.96%,泸州市白酒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行业自主资金增强了抵御外部风险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具体运行结果见图2。
2016年至2023年,资本实力指数一路上扬,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16%;指数于2023年达到250.48点,较上年提高26.76点,同比增长11.96%,泸州市白酒行业资本实力有效增强。经过多年发展,泸州市白酒行业基本形成了以泸州老窖、郎酒、川酒集团为龙头,以“川酒小金花”“原酒20强”等特色酒企为“腰部力量”,其余145户规上酒企为基底的梯次协调发展格局。在产业规划层面,泸州市确定了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的战略部署;出台了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泸州又从目标规划、政策措施、开放合作、品牌文化、发展环境五个方面提出再加劲加力的具体意见,包括每年安排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产能扩增、品牌拓展、科技创新等,进一步促进泸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资本实力指数下设经济效益指数、发展规模指数、人才资本指数三项细分指数。2023年,三项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运行情况见图3。
具体来看,2023年经济效益指数、发展规模指数、人才资本指数增速呈现“两快一缓”:经济效益指数达300.79点,相比上年增长16.51%,增速高于资本实力指数4.55个百分点;发展规模指数达192.58点,增速为11.26%;人才资本指数达265.66点,相比上年增长3.73%,增速相对较缓。
(三)营运能力指数小幅回调
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营运能力指数小幅回调,指数值为132.30点,相比上年下降4.30%,表明泸州市白酒企业在资产运营方面遇到障碍,亟需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营运效率。具体运行情况见图4。
营运能力指数下设资金周转指数、资产营运指数两项细分指数,本期两项指数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具体来看,资金周转指数小幅下降5.33%至146.14点,资产营运指数小幅下降至118.45点,相比上年下降2.99%,具体运行情况见图5。
具体来看,与企业营运相关的指标中,2023年库存商品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相较上年分别下降了12.01%和2.75%。这一变化反映出2023年白酒行业库存过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的情况。尽管这些短期困难影响了企业的资产营运效率,但从长期角度看,泸州白酒产业依然具有显著的价值优势。白酒的酿造工艺强调“慢工出细活”,确保了产品的优良品质和文化价值,使得陈酿白酒具有保值乃至增值的潜力,所以相较其他行业,泸州白酒行业存货过高导致的营运能力下降,并不一定代表其长期价值受损。
不过面对市场波动,企业还需优化库存管理,加强产品和品牌建设,提升综合运营能力。同时,政策支持对于帮助行业渡过难关、把握长期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四)盈利能力指数止跌回暖
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盈利能力指数止跌回暖,指数值达126.27点,增速为6.56%,泸州市白酒行业总体盈利能力有所上升。具体运行情况见图6。
盈利能力指数下设的投资盈利指数、销售盈利指数两项细分指数,在2023年分别呈现出缓步上行和止跌回暖的运行特征。具体来看,投资盈利指数上升至141.93点,相比上年增长3.41%;销售盈利指数上升至115.84点,相比上年增长9.29%,具体运行情况见图7。
据统计,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泸州市白酒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35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利润总额314.7亿元、同比增长29.9%;完成酒业入库税金188.08亿元,同比增长16.8%。从大环境来看,《2023中国白酒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从2017年至2022年,白酒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减少了39.5%,产量下降约44%,而总资产增加了70%,收入和利润分别增加了17.2%和114.2%。利润的增长主要集中在行业领先企业,这反映了包括酒类价格提升在内的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分化。2023年,前五大龙头企业继续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同步增长,显示出行业的结构性变化。行业的产能扩张主要集中在知名酒企的高质量产能上,这对于产区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腾笼换鸟”的策略意味着大型企业扩大优质酒品的生产规模,而小型企业则面临生存压力,行业洗牌提速。
有专家认为,当前白酒行业的调整是对中国酒业发展格局的深度重构,并促使行业从单一的产品和价格竞争转向更高维度的竞争,如文化和产区等。随着产区化的发展,新的产业链模式,如直播和酒庄等,为中国酒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展望未来,预计酒行业的调整将持续,2024年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此外,按照泸州产区的“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白酒营收要达到1500亿元,力争200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00亿元,税收超过200亿元。在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挑战时,泸州市应采取一系列策略激发行业信心,保持行业的稳定增长,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发展潜力指数承压下行
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发展潜力指数承压下行,指数为167.23点,相比上年下降1.16%(如图8),主要受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下降的影响。分析来看,自2020年泸州白酒产业营收突破千亿以来,泸州产区已经连续三年保持了双位数增长。2021年,泸州白酒产业营收1085.6亿元,同比增长14.9%;利润总额226.4亿元,同比增长44.1%。2022年,泸州白酒产业营收1204.32亿元,同比增长10.9%;利润总额279.93亿元,同比增长23.6%。过去几年,泸州白酒产业的快速增长形成高基数,2023年增速适当放缓,也是行业周期性调整、稳健发展的表现。同时,泸州市白酒产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产业发展承受一定程度的压力。
(六)偿付能力指数提速上行
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偿付能力指数提速上行,达到126.59点,增长12.30%(如图9),表明泸州市白酒行业偿付能力大幅增强。
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的营业收入和投资效益持续呈现上升趋势,为偿付能力指数的回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去库存问题逐步改善,行业资产负债率持续降低,流动资产和流动比率等指标不断提升,表明行业偿债能力处于长期向好的趋势。
2023年12月,泸州市“白酒专业支行”正式揭牌开业。泸州银行高新支行作为服务白酒行业的专业支行,是泸州市首家功能定位聚焦于白酒行业的支行,标志着泸州酒类企业有了更专业、高效的“金融助推器”。作为泸州银行探索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经营的支行,泸州市“白酒专业支行”以“银企联动一家亲、振兴实业一条心”为服务理念,立足泸州传统优势白酒产业,通过创设白酒金融服务团队、推出特色专属金融信贷产品、开通绿色金融审批通道,向全市酒类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支持,找到一个既能够切实解决酒企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又能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点。
(七)信用风险指数缓步提升
构建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对于确保供求关系的有效对接至关重要。在泸州市,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快速建设不仅是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根本,而且是提升治理体系及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泸州市白酒行业的信用风险指数作为一个正向指标,其上升意味着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2023年信用风险指数上升至104.19点,较上年增长1.74%(如图10)。
三、泸州市白酒行业社会信用指数深度分析
五年来,泸州白酒行业发展趋势稳步向前,白酒行业信用指数年均复合增长4.13%;其中资本实力指数、营运能力指数、盈利能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偿付能力指数、信用风险指数分别年均复合增长7.97%、3.26%、2.45%、2.64%、3.36%、0.64%。2023年泸州白酒行业在大环境较弱的情况下逆流而上,主要呈现以下三点特征:
(一)行业大环境偏弱,地区发展韧性凸显
在当前行业大环境普遍偏弱的情况下,酒类消费市场呈现出疲软、产能过剩、库存高企以及价格倒挂等现象,尤其在“后疫情时代”,2023年白酒消费虽有所重启,但需求的恢复只是按下了“重启”键,而非“加速”键,白酒去库存依然需要时间,经销商备货的积极性并不高。
在此行业背景下,泸州市政府对白酒产业的政策支持保障足见可靠和全面。《泸州市高质量建设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印发实施,细化了产区集聚、品牌矩阵、标准体系、数智拓展、绿色生态等“五化五新”实施路径。同时,《泸州市加快建成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十条政策措施》涉及提质倍增、项目建设、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建圈成链、动能转化、多元创新、绿色安全、人才建设、要素保障等十个方面,给出了大量的奖补政策,“硬措施”层出不穷。
在行业大环境趋弱的情况下,坚实的政策支持力度凸显了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积极态度和韧性,成为白酒产业发展的稳定支撑和信心保障,为行业的逐步复苏和长期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表1 有关白酒行业发展部分指数统计表(单位:%)
从生产要素角度来看:资本方面,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资产总额指数相比上年增长39.21%,高于2022年增速20.1个百分点;劳动力方面,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从业人员数指数相比上年增长6.85%,低于2022年增速17.72个百分点;品牌方面,2023年泸州市拥有商品、品牌数指数相比上年增长8.18%,低于2022年增速17.8个百分点;除此之外,拥有文物窖池数指数相比上年小幅增长0.11%,显示出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在资本、劳动力、品牌建设等方面仍然有所进步。资本方面的显著增长,反映了经营者对泸州白酒行业长期发展潜力的认可和信心。劳动力的增长虽放缓,但仍保持正增长,显示出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未减。品牌方面的正增长则说明,尽管市场竞争激烈,泸州白酒品牌依然能够通过扩展产品线和加强营销来增强市场影响力。此外,文物窖池数的增长虽微,却是泸州白酒文化传承和品质保证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泸州市白酒行业发展的强大韧性。
(二)企业面临挑战,营运能力有待提升
2023年,泸州市白酒行业营运能力有所下滑,行业压力较大。从表2来看,应收账款周转率、库存商品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以及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的负增长映射出白酒行业资金链紧张、库存压力增大、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以及投资动力减弱等现状问题,亟需分析和寻找提升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路径和方法,以应对市场竞争挑战。
表2 有关白酒行业运营部分指数统计表(单位:%)
另外,全部资产收入率指数增长0.11%,单位资产所产生的收入略微增加,资产利用效率有所改善。全部资产周转率指数增长3.09%,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整体资产的周转速度有所提高。尽管营运能力出现下滑,但资产收入率略微增加和资产周转率的提高,代表企业在资产利用效率方面有所改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信心和动力。
面对营运能力的下滑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泸州市白酒行业的企业需要进一步优化营运管理,提升资产利用效率。这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以加速资金回流;优化库存管理,减少库存积压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以增强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和投资回报率。此外,企业还应采取创新措施,如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开拓新的市场渠道,以及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企业信用建设稳健提升,保障日益完善
信用风险通过银行和税务机关对泸州白酒企业的评级进行刻画,为政府与金融机构提供了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基本参照。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调整和国内外矛盾不确定性的增加,金融领域和白酒行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调整期,在缓解经济压力和维持行业正增长的同时,也要加倍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表3 有关白酒行业信用风险部分指数统计表(单位:%)
酒业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特点是回报周期长和流动性相对较弱。对中小型企业而言,高负债、融资难度大、成本高昂等成为发展的障碍,培育健全的企业信用体系能够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和流动性,为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注入“强心针”。
2023年,泸州市财政局采取了多项措施支持白酒产业的集中发展,如通过市场化手段,支持成立总额达10亿元人民币的白酒产业政府引导基金,旨在吸引不少于10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以支持酒企的生产经营、项目引进、原酒收储及技术创新与推广。此外,政府通过提供信用保障、优化信用环境等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白酒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市场信誉,也为白酒企业开拓市场、吸引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进一步促进了泸州白酒行业的稳定增长和长远发展。
四、发展建议
(一)加强品牌与文化建设
1.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品牌建设。泸州白酒产业应把文化作为品牌建设的核心,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传播软件进行创意性的文化传播。通过讲述泸州白酒的历史故事、酿造工艺和品鉴艺术,构建独特的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以增强品牌情感共鸣,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深入挖掘和保护白酒文化精髓,举办白酒文化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泸州白酒文化。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新产品包装和品牌形象,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魅力,讲好泸州白酒品牌故事。
2.利用现代科技加强文化交流。泸州应充分利用地理和文化优势,通过参与国际酒展、赞助国际大型赛事,推广泸州白酒至全球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文化交流,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全球消费者体验泸州白酒的生产和文化故事,增强全球影响力。
(二)推进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1.强化技术创新。泸州白酒产业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包括探索新的酿造技术、提高白酒的质量与口感、开发低度和非酒精替代产品以适应健康消费趋势。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动传统酿酒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2.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提高效率和灵活性。用好线上营销网站,分析消费者偏好,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此外,数字化转型还应涵盖供应链管理优化、智能物流等方面,构建高效、透明、可持续的白酒产业生态系统。
3.建立开放的创新生态。建立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鼓励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及消费者协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创新,特别是在发酵工艺、节能减排、产品包装创新等方面,通过产业创新基金、创新大赛等激发创新活力。
(三)深化产业链整合与合作
1.优化产业链布局。泸州市应优化产业链布局,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这不仅包括原料供应、生产加工至销售服务的全过程,还意味着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及行业协会共同建立白酒产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此外,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计划,鼓励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支持酒企融入泸州白酒区域品牌,以产业链为纽带,促使区位相近、产业相关的区县深化分工协作,并推动白酒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园区管理。
2.加强产业链对外合作。泸州白酒产业应加强与国内外其他白酒产区的交流合作。通过建立跨地区合作机制,促进双边或多边产业合作论坛、跨地区联合研发项目、市场开发合作及人才培训交流项目。通过产业链的对外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其他产区的先进经验,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泸州白酒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四)强化政策保障与服务体系建设
1.提供坚实的政策落地保障。泸州市应持续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并加强行业规划与指导,促进白酒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包括延续优化阶段性政策、研究出台针对性强的新举措,并积极谋划储备政策,确保宏观政策取向与产业发展需求的一致性。同时,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实现白酒行业相关政策的无障碍传达、无盲区知晓、无难度理解和无等待落地,此外,还需大力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的资源,构建针对白酒产业的特色政务模式,加强对白酒企业的生命周期监测和分析、强化政策跟踪和效果评估,确保政策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2.建立完善的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实现服务的有效落地。这包括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分析等一站式服务,并建立针对白酒行业的服务平台,支持信息发布、交流合作、创新支持等功能。此外,白酒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反映企业需求和建议,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决策共商、效果共评,确保服务的有效落地,激发更多的组合效应、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